怎样才能学好风水堪舆术
俗话说:“不会算命误人一世前程,不会堪舆误人一家性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堪舆术是关系顾客一家生死存亡和富贵荣贱之术,每一个习堪舆术的人都要从这个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 学习堪舆难的原因,主要是堪舆书籍浩如烟海,如果要把全部堪舆书籍看完,怕没有二,三十年以上的工夫是读不完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堪舆师与社会对堪舆师的需求不相适应,供不应求,许多落难秀才和周易预测的如命理师,卦师,奇门等高手,还有僧人,道人纷纷投入堪舆队伍,形成白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批堪舆研究大军比跟师学习的堪舆师具备更高的文化,不少人著书立说,有的是以自己名字出版,有的却打着杨公的招牌出版,还有的为了宣传自己的东西,甚至在杨公的著作内塞进自己的私货。这种情况在清朝中期最为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堪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促进了堪舆学研究的繁荣。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堪舆理论走向复杂化和堪舆流派之间的矛盾增加。其中不少理论离开了杨公的真传,造成假的堪舆书籍多于真堪舆书籍的局面。现在很多人觉得堪舆难学,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无法分清那些书好,那些书不好,不学又怕学得不全,学有感到书山如海,真是难啊! 从万物归总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各个理论分支都具有预测能功能,都可用之于预测天事,人事,地事,但只可用之于预测,却不能用之于堪舆。换句话说,就是能断准阴阳宅吉凶的理论和方法,不一定能用于实际做风水或者调理风水。比如卜筮能断出求卦人的阴宅风水好不好,但却不能以此为凭,按照卦中反映的信息去调整风水格局。堪舆学涵盖了周易的许多分支理论,但这些分支永远不能代替堪舆学。 学习堪舆的方法要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路子,这是学好堪舆学,并不断提高自己堪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的唯一正确道路。最好的途径无疑是跟师,但要找到一个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也是个难事,要有缘分才行。自古以来,真正的高明地师都是跟师傅学成的,通过跟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本领,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可避免走许多弯路。自学也不是不能学成,但难免要走几段弯路,要有更坚强的恒心。看书要从郭璞,杨公,曾公,赖公的书入手,不能见书就看,否则难免一头雾水,难辩东南西北。看不懂的地方要多看几本书,动动脑子分析到底那种解释更有道理,更符合实际情况。 边看书边查验已经应吉应凶的阴阳宅实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学堪舆要坚持:“五勤一虚”,即:眼勤,手勤,耳勤,脚勤,更要脑子勤,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眼勤,就是多看;多看书,多看现实生活中的阴阳宅。 手勤:看书不能光看不记,查验实例同样不能只看不记。俗话说,再好的记性当不了一支烂笔头。要养成摘录,抄录,记录和整理读书,调查笔记的习惯,勤记,勤整理。 耳勤:多听同道的见解,多听关于风水的传说,多向经常请风水师调理风水的人请教调理风水的过程和效果,接触风水师多的人因为“九病成良医”,往往对风水的见解比那些半桶子水的地师更加深刻。 脑勤:看书也好,查验实例也好,都要通过自己脑子去消化,把书上和实际中看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每一个理论说法和实际例子,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不但要知道是怎样,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同时还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各种理论和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基本的东西是一定要死记硬背的,但是原理是不能死记硬背的,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行。 脚勤:古话说,读书千卷,不如上山一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四柱预测学的理论,五术之才往往有伤官,七杀,将星,魁罡等标志,容易瞧不起人。要学精堪舆学,务必努力克服这些缺点,做到不耻下问。 学习堪舆学还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急于出山。不到火候,不可轻易对人家的阴阳宅说三道四,发现问题,应该先记在心里,然后访清情况,检查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自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出山呢?我提出四个基本条件供自学的易友作个参考: 一,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调查一百个阴阳宅实例,先不要调查这些阴阳宅的实际情况,勘察后,自己记下断语。然后再调查这些阴阳宅的应吉应凶情况,与自己原来的断语做比较,所断的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算合格一门。 二,请亲戚朋友找一百个已经应吉应凶的日课,先交代断课以前不要透露真实情况,自己有了结论后再问实际情况,所断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就算择吉这门课合格。 三,在当地名师做风水或调理风水时自己先定下一个方案,看与这些师傅做法是否基本一致,如果基本一致,可算操作课程合格。 四:衡量一下自己对一些突发事件有没有可靠的应急处理能力。四个基本条件全部合格才可以出山。否则是不能勉强出山的。
杨公风水七十二龙立向消水准验吗
江湖风水师背点口诀唬唬外行差不多。七十二龙大师也说不齐全,别说运用了,起码现在没听说谁运用了而且有结论的。风水是讲理的,学会了可千变万化,不会的,背点死法一招用不出。
杨公水法七十二向吉凶分析
内容来自用户:陈氏入黔支谱
杨公水法七十二向吉凶分析风水中的七十二龙而空亡龙有什么禁忌
七十二龙没有空亡龙。杨公创制了七十二龙是因为当初杨公在风水实践中觉得双山五行过于 粗糙。所以交将双山细分为七十二龙,其实当初杨公在创造七十二龙时并没有空亡龙之说,只是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风水在师承过程中将八干四维十二正龙,密而不传或只传内不传外,只传子不传女,所以就造成今天罗盘上的八干四维没有甲子,也就是没有五行的记号,就是所说的空亡龙。
风水的创制原理本自阴阳,阴阳是古代先贤原来代表自然天地的两种属性,大千世界皆属阴阳,阴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天地为大阴大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再微小的东西也有阴阳属性。阴阳为两仪,然后生四象,就有了四方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再加上中间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行方位,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中属土。杨公就是根据五行和阴阳创制了七十二龙,即将南方分为巳午未,北方为亥子丑,东方为寅卯辰,西方的为庚酉辛十二山,又将十二山各分为二,变成现在的二十四山。分出来的山在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及乾坤艮巽四维分别记之。也就是说在风水实践中将周天360度分为二十四分,每份15度,也就是每山15度。15度范围过大,不够准确精度,杨公又根据阴阳原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推演为五行中又有五行,即,木行中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金行中也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所以,杨公将周天360度的每一度都贯以五行属性,度度有五行属性。就好像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一样,天天有甲子,天天有五行,周而复始。在风水实践中发现及理论结合,将完整的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度组成一座山,就成了现在的七十二龙中的一龙,也就是一山。这一龙包含了五行的属性,就包含了天地的五气,也包含了天地的阴阳。将五度组成了一龙贯以五行属性,所以山山有五行,就成了七十二龙的五行属性,分别用六十甲子的纳音五行代表记之。如:甲子龙、乙丑龙皆属金的纳音,就记为金龙。十干与十二支搭配只有六十组,还有十二龙,即以六十甲子中的其中之十二的纳音记之。加起来就成了七十二龙的五行属性。杨公就以此七十二龙的五行属性来定龙步水定局,消砂纳水。所以,七十二龙就不存在有空亡龙之说。
大量的风水实践考察证明这一理论,资料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杨公风水为什么用七十二龙立向消水
杨公没说过,是后来的假大师栽赃给他的。
杨公的“七十二龙”伪风水学吗?
时下有人以七十二阴阳龙风水术而自称为“杨公风水术”,其实都是在托名于杨公。为何这样讲呢?好好研究一下罗盘发展历史就可以得知了。
一:七十二龙每龙有五度,而在唐时工艺制造水平,是无论如何造不出如此精细的罗盘。
二:指南针是在宋代以后被发现而广泛运用于航海。距杨公时期有几百年。
三:七十二龙在风水实践操作中,如平冈,山龙中因龙运行形势千姿万态,山龙的高矮肥瘦宽平屈曲等,以七十二龙来格龙有着绝对的操作不精确性,格龙不说是人工操作,就连机械操作,都不可能在五度内来能精确下来。更何况在一千年多前没有现代工艺罗盘的唐代呢。
这对杨公重“龙法”的纲领格格不入,因为一有错误出入,格龙便是又一种五行概念,而吉凶全盘不同。所以稍有点寻龙赶山经验的地师,见识了许多山龙后,以此七十二龙格龙一票否决可也。而且立向上,在唐代的现有工具很难精确到七十二龙小小五度格线内。这是当时制造工艺所决定的了。是不容能有任何改变的客观条件。至于任何一门理论都有它的应验与不验处,不是本文探讨内容了。事实上考证杨公在赣留下的大量手笔来说,亦有许多解不通的地方。
而大江南北发福无数手笔中,亦绝非都得用七十二龙阴阳龙理法所作。至于说七十二龙,产生当至于宋代以后,宋代理学的昌明,很多发明建树均托前人之名,为何宋代后呢,始出宋厉伯韶与陈彦绎之诀中:先识穿山虎,方识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月水相逢。穿山虎即七十二龙,透地龙,即混天六十甲子龙。这便是关于七十二龙最早的记载了。
2、杨公的定向工具
那么杨公没有精确到几度线位的工具,如何来定向呢,即:目测,加手中所持竹杖,以“倒杖法”顺承来脉山龙,而前亲后倚,挨左闪右等等,有法度,来定向了。有人会问,不用罗盘也能立向定位吗?答案杨公给出了,也做过了。这便是上层的形法家所用的功夫。有邑药口坊芒筒坝建立的管氏宗祠,即所世称的“板凳定向”的宗祠。因板凳定向的故事而留存至今。事实上杨公长期风水活动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更多的时候,他手中的竹杖便成为其定向工具。
假如杨公用上木制的粗糙小圆罗盘,我们来推断下:
一:因历史工艺的水平的有限,加上二十四山,天星,天干地支,以及其所创制的双山天盘一层外,不可能会有现代罗经这么复杂这么多的层次了。推其量也就这么些东西。而圆木盘中有一小池,中间注水,所以古多称为“天池”,水中再放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利用其在水中的浮力来辨方向。
二:天池中间不是注水而是有支轴架起磁针。这比放在水里方便得多了,不用走到何处山上,得准备托起磁针的水源,而且极易将磁针泼出。
注意:支轴架起磁针这种工艺水平,曾引起的科学界大讨论,这种罗盘的出现,称为旱罗盘,注水的称为水罗盘。其有较力的考古实物说服力只是出现在宋代古墓及航海应用中。所以说工艺水平,是决定罗盘发展的第一决定性因素。不管前面的水罗盘也好,还是旱罗盘也好,都是在宋代航海技术中才得到应用。目前科技及考古界能有力地证明地也只是在宋代中出现过。而唐代有否实物出现,杨公到底有否用过罗盘呢,还不能定论。
但不弄清祖师爷用什么工具,何以谈其所用之法呢。所以这也给风水界造成了很多想象与不可捉摩空间,任何门派和理论都似乎可以打杨公牌或借杨公之名。
3、相关经文中记载罗经的疑点
虽然罗盘是被应用于宋代的航海中,但风水术家们也在用来定向工具。于是有一说,罗盘是堪舆家发明的。
唐时的仆氏,所注《雪心赋》中:“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正”,那么这个子午针究竟是什么呢。是罗盘,还是磁针?所以有必要弄清。这个可能是较早的罗盘,法以二十四,天于地支,二十四山等几层。如果是罗盘的话,则罗盘历史又要推到唐代了。事实上目前还找不到有力证明。
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里说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那么仆应天所说这个子午针,就是指的人工磁化了指南针而已。并不是罗盘。
4、早期的罗盘形式与考古界的认识
指南针的发明并无确切的时间及发明者出现,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曾提及在行军时用「指南鱼」来帮助辨别方向,至於「指南鱼」则是一片薄如鱼状的钢片,五分宽,两寸长,肚皮处有下凹,形状有如小船般,在经过磁化的步骤后,浮在水面就能辨别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更记载对於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
这是当时制造工艺所决定的了。是不容能有任何改变的客观条件。至于任何一门理论都有它的应验与不验处,不是本文探讨内容了。事实上考证杨公在赣留下的大量手笔来说,亦有许多解不通的地方。
而大江南北发福无数手笔中,亦绝非都得用七十二龙阴阳龙理法所作。至于说七十二龙,产生当至于宋代以后,宋代理学的昌明,很多发明建树均托前人之名,为何宋代后呢,始出宋厉伯韶与陈彦绎之诀中:先识穿山虎,方识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月水相逢。穿山虎即七十二龙,透地龙,即混天六十甲子龙。这便是关于七十二龙最早的记载了。
详情参考: http://www.hbfengshui.com/html/fengshuidili/20070614/213.html
声明:本文由网友整理有关杨公风水七二局吉凶断的内容,如因分享而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